欢迎来到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红色基因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红色基因

栗启璋——说说我村的变化

2020-09-07 浏览:2330次

说说我村的变化

栗启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人常说:人生到哪里爱哪里。我生长在白鹿原狄寨街道二原子的一个农村。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一直都深深铭刻在我脑海中。虽然自己在外谋生多年,工作几经变化,回村里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而随着全国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让72岁的我对故乡的挚爱之情历久弥新,难以割舍。

一、黄土高坡绿了

我村地处西坡塄子,沟沟坎坎,满是起起伏伏的漫坡地,一直延伸到浐河滩。缺水干旱,靠土地刨食吃的人们是十分苦焦的。“晴天满身土,雨天浑身泥。出行靠腿,运输凭背。”黄土地上“大雨滚坡水,小雨不留水”,粮食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分给了农民,调动了种地的积极性,还多是广种薄收,艰难度日。为了生存,乡亲为弥补口粮不足,到处挖野菜,找药材,再加上要做饭和冬天取暖,沟边地沿上的柴草树枝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只剩下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水土流失严重,时常见到的只有春天的庄稼呈现一片片可怜的绿色,但人们还是世代顽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组织全区人民在我的家乡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平整土地大会战。尽管当时农村机械化程度低下,主要还是靠人拉架子车运,硬是把漫坡地平整成了田块大、土地平、能保留水雨的层层梯田。粮食产量提高了两三成,别提原上人心里有多高兴。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 ,党的富民政策就像搬去了压在“孙悟空”头上的五指山一样,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村里想方设法地打了几眼机井,既解决了长期无法解决的人畜饮水问题,又为浇灌庄稼提供了可能,并促使把从古以来种一料小麦改变成种夏秋两料,还要在地里套种蔬菜瓜果,土地上的收成几乎成倍增长。农忙时侍弄地里的,农闲时出外就近打工,多挣个零花钱,以补家用。几年后,家家吃喝过都存有两三年的余粮。为了出售这些粮食,还要寻人情,走后门。

到了本世纪初,党和国家为改变西安的大环境,白鹿原临坡地带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尽管群众有许多想不通,经过各级领导和干部反复做思想动员工作,还是种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几年来,原上已经到处郁郁葱葱,只要有风吹过真像波涛起伏的绿色大海洋。那些多年未见的各种飞禽走兽都纷纷来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现在从西安城墙东望,一片绿乎乎的森林,形成了全市美丽的大花园、天然氧吧区。

二、村容村貌美了

由于原上坡高路陡,运输不便,我村的房屋是很简陋的,一家一户的院墙都是黄土夯起来的土墙。房子大部分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打地基砌墙用些通过工换工方式得到的很少青砖。房上的木材也多是积累的血汗钱,买的只要能上房的次品椽檩,屋内墙面刷一层黄土桨,地面都是将土地夯平便将就入住了。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原的路也从人行崎岖小道到宽土路,再到沙石路,更发展到近些年的水泥路,从一条大路发展成三条宽阔的水泥路;运输工具从肩扛身背、手推车、架子车、三轮车、拖拉机到大汽车的演变;建筑材料从黄土、砖瓦再到钢筋水泥、楼板、塑钢门窗;建房工具也从人力到搅拌机、起重机的转变,家家户户都建起了一层或二层楼房,室内装潢有各式各样的地板砖,甚或铺木地板的家数也不少,外墙也都砌上各具特色的墙砖,门楣上还都根据主人的喜爱而砌上格调高雅而靓丽醒目的内容。土坯房在村里已看不到了。

曾几何时,村里路旁柴草胡乱堆放,厕所乱建,家里的污水乱泼,被人讥讽为“屋里赛宫殿,村中似猪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奔小康、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帮困的干部不仅具体指导,还直接参与了村子的环境大整治。各个村子开始铲除房前屋后的杂草,移建厕所于室内,建起水厕和排污管道,硬化村子大街小巷的路面,安排有困难的村民每天两次保洁工作。在空地上建起了村民日常休闭锻炼的场地,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三、村民富起来了

党的脱贫致富政策帮助贫困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年龄大且丧失劳动力的都给办理了低保;有劳动力的则优先安排到村子附近的十几所民办大学里参加服务性劳动,每月拿上1000到2000多元钱的工资;所有村民不论大小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慢性病还有补贴,因病致贫的基本没有了;村民每年每人的土地补偿款少说也在2000多元,只要再参加劳动,可以说,村民都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

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革开放前,每家每户做饭都靠柴火,不说烟熏火燎,就是污染空气也是无法估量。此后用烟煤到蜂窝煤再到煤气、电器做饭,干净方便,简捷快当。特别要提到是原上建起了十几所大学之后,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带来了新鲜的生活方式和蓬勃向上的气息。人们挣钱的门路多了广了,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穿着发生了变化,跟城里人一样时尚,黑黄蓝的衣服底色被五颜六色代替了,各种裙装牛仔服等时兴服饰成为青年们普遍爱好。家家不但有自行车、电动车,而且小汽车都成了村民出行的普遍工具 。

村民的饮食习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很大变化,早上有送各种食品的,如牛奶、油条、糖糕、胡辣汤、油茶、豆腐脑等早点,中午有送臊子面、凉皮、煎饼、盒饭的。村里开办了十几家商店,买东西很是简便,只要打个电话,吃的、喝的、用的,就连煤气都会很快送来,付款方式从现金已经向手机支付转变,简洁方便 ,从不误事。电商下乡实行优惠政策,村里普遍安装了空调,夏天可乘凉,冬季可采暖,电费超过部分还可以报销。这样以来,村民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多自已喜爱的工作,全力去发财致富奔小康了。

每天旭日东升,村里人用家里的车辆迎着朝霞送孩子上学上幼儿园之后,都前往自己工作的地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和劳动,只有那些老人和小孩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的活动。村子变得越来越好,真美啊! 每每回到村里,我心里就情不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作者栗启璋系灞桥区关工委办公室主任)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8002677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0402000678号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北大街二府街口宏府大厦B座10楼